領導力:放權、分權與集權
2014-2-19
歷朝的開國皇帝都擁有強大的野心與領導力,仔細研究開來,這些寶貴經驗,對于在市場經濟中創(chuàng)業(yè)的人都有很大的借鑒作用。本文僅以北宋為例,看看宋太祖在治國時候所體現(xiàn)出的高超領導力。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體現(xiàn)在職官制度上的五大特點,即中央集權、皇帝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和軍事上內重外輕。這個可以具體到文武兩條線的舉措。
先看武的方面,趙匡胤在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可謂韜光養(yǎng)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與下屬的擁戴。在五朝十三帝的動亂年代,自然擁有很大的奪權機會。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周世宗尸骨未寒的時候,利用契丹與北漢聯(lián)軍進犯的消息,發(fā)動陳橋兵變,就是趙匡胤極大的進取心之表現(xiàn),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天下整個端了過來。
趙匡胤以國之重臣與皇親的雙重身份竊取了后周的天下之后,又極力避免有后人效法自己的做法,被下屬“黃袍加身”代替自己當皇帝,所以做了皇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傳說中的“杯酒釋兵權”削掉高級將領的兵權,其中包括當初稱兄道弟的“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首先動員擁有兵權的高級將領解甲歸田,然后選拔新人接替其空缺出來的職位。他不僅把元老們的功績歸零,或者轉化成為可以及時兌付的東西。同時,選擇那些資歷淺而聽話,易于管理的人做左膀右臂,會讓人有“受寵若驚”的感覺。這一點就使趙匡胤清除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
北宋在軍事上設置樞密院(相當于當代的國防部),將掌兵權與調兵權分開,樞密院大體是文官政治,雖然負責調兵,卻不懂軍事,也不負責管兵。樞密院負責軍令、調動和高級軍官的任免;“三衙”統(tǒng)率禁軍;兵部負責后勤事務和管理地方的廂軍;吏部負責武官銓選。
宋太祖趙匡胤“懲藩鎮(zhèn)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于驕墮”。這種辦法可收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將官專權的威脅,當然,負面結果是對作戰(zhàn)十分不利,這也是導致宋朝對外用兵的時候顯得“肌無力”的重要原因。
宋朝在兵源上實行募兵制,其中一種,就是每逢有饑荒,從饑民中招募士兵,補本城。宋朝政府對從饑民中招募士兵的辦法是“天下獷悍失職之徒,皆為良民之衛(wèi)”,也就是說把社會上的可能反抗者變?yōu)殒?zhèn)壓者,一舉兩得。這種“以暴制暴”的舉措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在社會治安管理中的矛盾。
宋朝還有個從后周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就是從地方廂軍中選拔出強壯者充實到中央禁軍。戰(zhàn)略要地與邊疆的派兵,注重中央與地方的對抗性。這種被稱作“強干弱枝”的做法也是宋朝軍事制度的一個特點,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對外抵抗入侵的時候,沒有任何戰(zhàn)斗力。
北宋在軍事結構設置上,把兩司變成三衙,讓更多的人做領導,卻又讓誰都做不了最大的領導,這是分權,放權的同時分權,就是在集權。把調兵與戰(zhàn)爭的決策權,甚至具體戰(zhàn)役所使用的具體部署,都要由遠在千里之外的皇帝來指揮,因此就會時常出現(xiàn)貽誤戰(zhàn)機的情況。
文官調兵與強干弱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之類的特色,本身就是在削弱諸如子弟兵那樣的情感基礎與默契程度,也起到了弱化團隊戰(zhàn)斗力與向心力的效果。
北宋的軍事管理機制把士兵當作棋子,而不會被感情所左右,這本身保證了朝廷的安全,同時也極大地弱化了軍事管理中的人性化成分。同時也讓帶兵打仗成為單純的技術工種,而負責訓練與帶兵打仗的都是武將,武將以無條件“服從命令”為天職,成為單純的戰(zhàn)爭機器。
在文的方面,開科考試方面,趙匡胤“發(fā)明”殿試,把所有來參加考試的舉人都變成“天子門生”,從根本上杜絕朝堂上的政治利益集團對皇權的威脅,而且為隨后的宋太宗通過科舉錄用的文人形成井噴之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基本治國方略方面,趙匡胤立下了“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在重文輕武的宋朝,誕生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騷客、詞曲畫家。讓宋朝擁有理學與儒家學派深厚的社會土壤,并使得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宋朝的讀書人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體現(xiàn)在職官制度上的五大特點,即中央集權、皇帝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和軍事上內重外輕。這個可以具體到文武兩條線的舉措。
先看武的方面,趙匡胤在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可謂韜光養(yǎng)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與下屬的擁戴。在五朝十三帝的動亂年代,自然擁有很大的奪權機會。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在周世宗尸骨未寒的時候,利用契丹與北漢聯(lián)軍進犯的消息,發(fā)動陳橋兵變,就是趙匡胤極大的進取心之表現(xiàn),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天下整個端了過來。
趙匡胤以國之重臣與皇親的雙重身份竊取了后周的天下之后,又極力避免有后人效法自己的做法,被下屬“黃袍加身”代替自己當皇帝,所以做了皇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傳說中的“杯酒釋兵權”削掉高級將領的兵權,其中包括當初稱兄道弟的“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首先動員擁有兵權的高級將領解甲歸田,然后選拔新人接替其空缺出來的職位。他不僅把元老們的功績歸零,或者轉化成為可以及時兌付的東西。同時,選擇那些資歷淺而聽話,易于管理的人做左膀右臂,會讓人有“受寵若驚”的感覺。這一點就使趙匡胤清除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潛在競爭對手。
北宋在軍事上設置樞密院(相當于當代的國防部),將掌兵權與調兵權分開,樞密院大體是文官政治,雖然負責調兵,卻不懂軍事,也不負責管兵。樞密院負責軍令、調動和高級軍官的任免;“三衙”統(tǒng)率禁軍;兵部負責后勤事務和管理地方的廂軍;吏部負責武官銓選。
宋太祖趙匡胤“懲藩鎮(zhèn)之弊,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士兵)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故將不得專其兵,兵不至于驕墮”。這種辦法可收到“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效果,免去將官專權的威脅,當然,負面結果是對作戰(zhàn)十分不利,這也是導致宋朝對外用兵的時候顯得“肌無力”的重要原因。
宋朝在兵源上實行募兵制,其中一種,就是每逢有饑荒,從饑民中招募士兵,補本城。宋朝政府對從饑民中招募士兵的辦法是“天下獷悍失職之徒,皆為良民之衛(wèi)”,也就是說把社會上的可能反抗者變?yōu)殒?zhèn)壓者,一舉兩得。這種“以暴制暴”的舉措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北宋在社會治安管理中的矛盾。
宋朝還有個從后周時代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就是從地方廂軍中選拔出強壯者充實到中央禁軍。戰(zhàn)略要地與邊疆的派兵,注重中央與地方的對抗性。這種被稱作“強干弱枝”的做法也是宋朝軍事制度的一個特點,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對外抵抗入侵的時候,沒有任何戰(zhàn)斗力。
北宋在軍事結構設置上,把兩司變成三衙,讓更多的人做領導,卻又讓誰都做不了最大的領導,這是分權,放權的同時分權,就是在集權。把調兵與戰(zhàn)爭的決策權,甚至具體戰(zhàn)役所使用的具體部署,都要由遠在千里之外的皇帝來指揮,因此就會時常出現(xiàn)貽誤戰(zhàn)機的情況。
文官調兵與強干弱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之類的特色,本身就是在削弱諸如子弟兵那樣的情感基礎與默契程度,也起到了弱化團隊戰(zhàn)斗力與向心力的效果。
北宋的軍事管理機制把士兵當作棋子,而不會被感情所左右,這本身保證了朝廷的安全,同時也極大地弱化了軍事管理中的人性化成分。同時也讓帶兵打仗成為單純的技術工種,而負責訓練與帶兵打仗的都是武將,武將以無條件“服從命令”為天職,成為單純的戰(zhàn)爭機器。
在文的方面,開科考試方面,趙匡胤“發(fā)明”殿試,把所有來參加考試的舉人都變成“天子門生”,從根本上杜絕朝堂上的政治利益集團對皇權的威脅,而且為隨后的宋太宗通過科舉錄用的文人形成井噴之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基本治國方略方面,趙匡胤立下了“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在重文輕武的宋朝,誕生了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騷客、詞曲畫家。讓宋朝擁有理學與儒家學派深厚的社會土壤,并使得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宋朝的讀書人擁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
掃一掃,轉到手機閱讀:
領導力:放權、分權與集權
回復 266818 到 家紡網 微信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fā)到朋友圈哦。
隨時隨地看,還可以轉發(fā)到朋友圈哦。
熱點資訊
熱點圖文
九種最重要的領導力
管理者該如何做好授權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tǒng)一。即,在向員工授權時,既定義好相關工作的權限范圍,給予員工足夠...
品牌,你夠個性么?
簡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種聯(lián)想。身處大數(shù)據(jù)時代,我們每天主動或被動得到的訊息并非不足,而是過量。那么,品牌信息或聯(lián)想的同質化...
無印良品的美學啟示
在這個無處不品牌的時代,無印良品卻在“淡化品牌”!昂唵巍薄ⅰ凹儤恪、“禪意美學”。品牌悖論的背后,卻贏得了無數(shù)擁躉。好...
解讀紡服業(yè)渠道管理的三大矛盾
很久以前各行各業(yè)提出“渠道為王”“決勝終端”的口號,這充分體現(xiàn)渠道建設、服務終端的重要性。服裝企業(yè)如何做好渠道規(guī)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