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蠶絲被成為深圳市民消費的熱點。但與蠶絲被質量問題有關的投訴也在不斷增多。北京市消協日前開展檢測,發(fā)現近半數蠶絲被質量不合格。
深圳市場情況如何?連日來,本報記者帶著疑問,深入走訪我市各大商場、超市和專賣店。調查發(fā)現,小小一張蠶絲被,隱藏著售價混亂、以次充好、名不副實、填充物短斤少兩等諸多問題,究其根本,誠信缺乏、自律不足和監(jiān)管缺失是深層次原因。
渾水摸魚:同為蠶絲被,價差30倍
都叫蠶絲被,售價卻從100多元至3000元不等,相差30倍!
在羅湖區(qū)東門路附近一家某品牌專賣店,蠶絲被擺放在最顯眼位置。記者看到,一款售價599元的貴族型蠶絲春秋被,合格證上標注填充料重量為“300g”,成分為“100%柞蠶絲”;而同品牌同型號的填充物為中空滌綸的另一款蠶絲被,售價僅為139元。在福田區(qū)某大型超市家紡區(qū)的貨架上,各類“蠶絲棉被”、“高級蠶絲被”、“精品蠶絲被”、“蠶絲羊絨被”更讓人眼花繚亂。記者細數發(fā)現,標注蠶絲被字樣的商品多達10余種,價格也從288元到3299元不等。
一位正在挑選床上用品的劉女士,也對商場里蠶絲被懸殊的價格感到困惑:“現在市場上的蠶絲被種類多、價格亂,確實很難做選擇。買貴的覺得不值得,買便宜的又怕質量不過關!
同為蠶絲被,為何價差這么大?記者詢問現場銷售員,多數笑而不答。
瞞天過海:含量僅1成,也稱蠶絲被
帶著疑問,記者認真查看幾款價格為300元以內的低價蠶絲被,發(fā)現所標注的填充物中蠶絲含量僅占總含量的10%~30%,其他填充物則為棉、羊毛、人造纖維或滌綸纖維。雖然蠶絲含量還不到3成,產品都統(tǒng)稱蠶絲被。
對此,福田區(qū)消費者協會的肖女士告訴記者,參照已經實施的蠶絲被國家標準,蠶絲含量低于50%的產品均不能稱為蠶絲被。雖然國家對蠶絲被已有明文標準,但某些含量不足的產品目前依然被冠以蠶絲被的大名,大大方方地在商場和超市等渠道正常銷售。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fā)現,部分商場、超市并不允許消費者查看蠶絲被的內膽成分。在福田區(qū)梅林位置的某大型超市中,記者提出想要查看一下蠶絲被內膽,遭到銷售人員果斷拒絕。銷售人員表示,記者只能用手摸蠶絲被,“具體含量和成分請參看合格證上的標注”。
無中生有:標注100%,小心也有假
僅看標注就能鑒別蠶絲被的質量甚至真假嗎?
在深圳市長期從事純桑蠶產品經營的廣桑園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羅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目前市場上標注‘100%蠶絲’的蠶絲被多為假貨!彼硎,雖然這個論斷聽起來令人震驚,但舉例而言,一張4斤重的蠶絲被,至少需要16000只蠶寶寶才能“織”出來。其結果不言而喻,按照行業(yè)內心照不宣的游戲規(guī)則,一張真正用桑蠶絲與柞蠶絲做成的被子,肯定會標注“100%桑蠶絲”或“100%柞蠶絲”,而不是標著“100%蠶絲”。
她進一步透露,特級蠶絲每公斤成本至少500元,廠家加工一條4斤的蠶絲被,即使不計算面料價格,成本至少1000元;而人造纖維蠶絲與木棉絲,通常情況下每公斤造價不超過百元。在巨大的利潤誘惑面前,部分見利忘義的商家難免在偷梁換柱、以次充好之余,還要堂而皇之地在標識上大做“漂亮文章”標榜自己,坑害消費者。
以假亂真:網絡銷售,真貨難尋
商場、超市這些實體店里的蠶絲被問題已然不少,網絡銷售的蠶絲被又情況如何呢?
記者于昨晚23點在淘寶網輸入關鍵字蠶絲被,迅即搜索出96093件待售寶貝,大部分都標注“100%桑蠶絲”、“特級桑蠶絲”、“純手工桑蠶絲”等字樣。而蠶絲被價差更令人瞠目,標價最高的為一張8萬元,最低的僅為20元。但有意思的是,標價高于1000元的蠶絲被幾乎都罕有成交,銷量最好蠶絲被售價集中在200元至500元間。
羅瓊告訴記者,如果按一張4斤的蠶絲被售200元計算,意味著每斤蠶絲售價僅為50元,遠遠低于純桑蠶絲的收購價。由此可斷定網上熱賣的桑蠶絲被80%以上均為假貨。她透露,網絡店鋪中200元一張的所謂蠶絲被,實際成本基本在150元以內,賣家可賺取50元。如果1個月能賣出500條,賣家就可賺取2.5萬元毛利,利潤非常可觀。
羅瓊表示,由于網絡銷售具有比價優(yōu)勢,所以低價格產品往往產生巨大銷量。這就造成售賣真正蠶絲被的商戶難以經營,甚至根本無法生存。
偷梁換柱:造假也“升級”,真?zhèn)坞y辨析
假蠶絲被為何能夠盛行?據業(yè)內人士透露,很關鍵一點在于,造假技術一直在不斷進化升級,持續(xù)擾亂市場。
在早期,假蠶絲被的特點是包裝漂亮,但內部填充其他纖維,目前這種低級造假技術已基本絕跡。隨著消費者辨真識假能力的增強,造假技術開始轉向真假混合,即填充物外面用真蠶絲包裹薄薄一層,內核則填充其他纖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聰明的消費者發(fā)明燃燒法進行應對,根據灰燼結塊是否能捏碎來判斷真?zhèn)巍?/P>
但燃燒法主要用于區(qū)別天然纖維和化纖,對于木棉類的天然纖維則毫無用處。根據這個特點,市場上的造假技術也不斷改進,目前居然開始使用木棉。木棉與桑蠶絲極其相似且燃燒特性也相差不大,摻雜在真蠶絲中完全能以假亂真,一般消費者無法分辨。